“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新發展理念對三農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時代性和前瞻性。”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夏日,耄耋之年的農業部老部長陳耀邦興致勃勃地與記者談起對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對“十三五”規劃的關注,對三農發展藍圖的展望。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點和難點在創新
“新發展理念是在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的。并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當然,這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領域。”陳耀邦說。
回顧曾經的崢嶸歲月,陳老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有很大發展,由于黨對三農工作一貫的高度重視,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來安排,推動農村和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改革,不斷加大強農惠農的力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都有重要的進展。就以“十二五”時期來說,農業生產能力和水平又有新的提高,5年中,2015年比2010年糧食總產量提高7503萬噸,蔬菜、水果和養殖業持續增長,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已達5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良種覆蓋率超過96%。“十二五”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1000余元,自2010年開始,農民收入增速連續6年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73∶1。農村社會事業有很大發展,社會面貌呈現新氣象。
但是,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來看,還有不少問題和困難。
首先,我國農村改革是從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的,現在大多數農戶仍是家庭小規模經營,這與現代農業要求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是不相適應的。
同時,這些年實行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對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國家收購價格不能很好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導致一些農產品出現結構性失衡。
在過去的農產品短缺年代,農業生產主要追求高產,為了高產和增收,過度開墾林地、草原、濕地,不重視用地養地,造成土壤退化;過度消耗水資源;過量和濫用化肥、農藥,以及工礦廢水、廢渣進入農田,造成土壤污染。這種狀況,影響食品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擴大對外開放,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市場供求有很好的調劑。但是,由于國內農業資源緊缺、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總體還不高,農業生產率低,投入品成本過大,一些重要農產品缺乏競爭力,遇到了進口農產品的沖擊。近年來,國內過多進口玉米,造成國產玉米大量積壓就是突出的例子。
在發展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鄉關系還不夠協調。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進城,資金也主要流入城市。如何引導人才、資金、技術到農村,做到城鄉協調發展,還有不少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踐行發展新理念,通過創新改革、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擴大開放、堅持共享來解決。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也是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陳耀邦說。
陳老認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點是創新。他強調說:“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靈魂。因為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但踐行其他四方面的理念,都需要創新思想,創新工作,創新政策,創新服務。而難點也在創新。因為創新要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經濟基礎、科技水平、群眾認識等客觀條件,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做出頂層設計,然后組織實施。重大的創新改革,還要領導親自擔當,安排試點,然后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后再逐步推廣,工作量是很大的。”
“十三五”農業工作落實新理念開局良好
“2016年,農業部門認真落實發展新理念和中央的決策部署,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陳老對記者說。
據他介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調結構”,農業部門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創新,扎實工作,著力抓了幾件重點工作: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二是著力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三是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著力加強規劃編制和政策完善。五是著力深化農村改革。重點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六是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推進農村產業扶貧。此外,和水利部門密切配合,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節水灌溉工作。
2016年,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陳老將其總結為“做到了‘兩穩’‘五進’。”
“兩穩”,就是農業生產穩、農民收入穩。2016年糧食產量為61623.9萬噸,雖比上年減產520.1萬噸,但仍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供應充足。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6%高出0.6個百分點,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五進”,就是農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進、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全力推進、農村改革穩步前進。去年重點調減了玉米面積,畜禽養殖規?;蔬_到56%,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灌排骨干工程建設與配套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進展順利,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3萬公頃以上。在綠色發展方面,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35萬人,比上年減少1240萬人。在農村改革方面,出臺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開啟了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性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面積已超過8億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70萬個,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超過30%。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業競爭力
陳老告訴記者:“‘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F代農業的三個體系是一個整體,相互聯系,互相促進。在三個體系的構建中,我最關注的是經營體系。因為有一個有組織、有規模的經營主體,才能實現集約化、科學化、標準化、商品化的生產,才易于做到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國近幾年一直在推動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目前主要是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資本投資的農業企業。在這三類新的經營主體中,陳老最關注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因為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發展生產,進入市場,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搞好了,農民可以有更多的收入。農民自愿加入,可以形成很大的經營規模,發展前景是很好的。”他說。
陳老回憶起2004年參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的去德國和丹麥的考察:“我們在丹麥一家年產900多萬頭豬的合作社考察時,曾問及他們的合作社理念。他們形象地告訴我們:合作社就像一個大三角,農戶社員是小三角,組成基礎,上面支撐一個大三角,就是合作社,它是為社員服務的,社員辦不了、辦不好的事由合作社辦。合作社是產加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后進入國內外市場。農民收益除了家庭生產的份額外,合作社盈利公平分配,社員積極性很高。”
陳老介紹說,近年來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很快,農業部門對辦好合作社是很重視的。針對影響辦好合作社的兩個重要因素,即人才和資金,農業部門正在有計劃地開展牽頭人的培訓,并和財政、金融部門作了很多協調。“我相信,隨著工作的開展和經驗的積累,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會越來越多,辦得越來越好。”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今年秋天即將召開黨的‘十九大’,必將對‘十三五’時期的各項工作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遵循發展新理念實現規劃綱要的藍圖,我國將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大大跨進,那時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將有新的提高,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會更強大,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美麗鄉村將更多涌現。”陳老對未來滿懷信心和憧憬地說。
良種還需良法,同樣優良的種子,不同的人種植有不同結果,說明種子是前提,技術是關鍵。為此,本公司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栽培技術要點,希望對引種者有一定的實際幫助。
點擊免費領取!
下一篇:種植業結構調整勢頭良好